权威报道·今日新闻全媒体矩阵

简卫峰读古人用笔

2022-09-20 13:49:14栏目:美术
TAG:

.理论

王羲之在《题笔阵图后》中说,吾“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

明解缙在《学书法》中说: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大要临古人墨迹,布置间架,担破管,书破纸,方有功夫。

姜夔在《续书谱》里有一个翟博寿学书法的记载说:“翟博寿问于米芾曰:“书法当何如?”米芾曰:“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必至精至熟,然后能之”。

元书法家赵孟頫被为“集五百年书法之大成”,其书法理论和书法作品有高深的见解和艺术水准。

赵孟頫将书法的学习内容分为两块,一块是笔法,一块是字形。他认为一个人如果笔法技巧不精妙,虽然看起来字形很和善,但是也是恶俗的。而一个人的结构如果不精通,即便是书法写到很纯熟的地步了,但还是如同没学习过一样。如果一个人学习书法能够同时做好这两方面的功课,才可以说他真正掌握了书法。在这里,赵孟頫将笔法和字形看作是一个成功书法学习者所必须具备的两种能力,缺一不可。《松雪斋书论》中,赵孟頫认为: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

清代的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每作一画,必有中心,有外界。中心出于主锋,外界出于副毫。锋要始中终俱实,毫要上下左右皆齐。刘熙载在这里强调了书写笔画的过程中笔法的重要性。而所谓笔法,其实就是笔画的书写法则,是我们每个人在书写的时候必须遵守的程序规范。因此,刘熙载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语气确切坚定,如“必有”“俱”“皆”,可见笔法的重要性。

清代的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认为:临池之法:不外结体,用笔。结体之功在学力,而用笔之妙关性灵。苟非多阅古书,多临古帖,融会于胸,未易指挥如意也。能如秋鹰博兔,碧落摩空,目光四射,用笔之法得之矣!朱和羹在这里谈到两种学习笔法的途径。总体上来说,一种是纯粹理论性的东西,一种是实践性的东西,我们先来说一说实践性的东西。所谓实践性的东西,其实就是指我们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去临摹字帖,学习笔画的书写方式和书写技巧。

清.冯武《书法正传》中认为:学书者,既知用笔之诀,尤须博观古贴,于结构布置,行间疏密,照应起伏,正变巧拙,无不默识于心,务使下笔之际,无一点一画,不自法贴中来,然后能成家数。

唐代褚遂良《论书》称:“用笔当如锥画沙。”宋代黄庭坚说:“如锥画沙……盖言锋藏笔中,意在笔前。

我们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要结合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认知古人的书法理论,另一方面是观其碑帖,两者结合而后实践,才能够达到积极与抽象,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用笔

笔毫的末梢:锋,是笔力集中到达,墨水集中流注的地方。善用笔者,能使笔站起来以锋芒运使,就是“立峰”,立峰运笔,有效得传达指腕的力量。清代蒋和说:“(用笔)如善舞竿者,神泛竿头,善用枪者,力在枪尖也。”明董其昌:“予学书三十年,悟得书法,而不能实证者,在自起自倒,自收自倒,自处自束处耳”,又说:“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

“笔锋无处不到”。任何一点一画,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始至终,都应是笔锋运走形成的。刘熙载《书概》说:“张文史(张旭)书,微有点画处,意态自足,当知微有点画处,皆是笔锋实实到了。不然虽大有点画,笔心反而不到,何足之可云!”“大有点画”指简单的笔腹按下,能按不能提,提而锋不立,笔画再大,也是笔腹形成的虚浮呆滞形象,而非锋端真力贯注的坚实笔质,细审王羲之行书诸帖,欧阳询行书,褚遂良《阴符经》,赵孟頫、文征明行楷书墨迹,无不如此。

书法中的线条点画都有不同的姿态和形式,要准确而生动地书写出这些线条点画,就要依靠相应的用笔技法。即把整个运笔过程分解为一个个不同的动作,只有这样才能万毫齐力,点画优美,线条丰满。


提笔,笔锋在书写点画时不可能一样粗细,当点画要求变细时毛笔就要提起。因此,提与顿是相对而言的,互为依存的。提笔大多用于横画的中间及字的转折连接处、露锋出锋时。即前人所说:“密处险处用提”。注意提不要过虚、过细。

顿笔,线条点画要求由细变粗时,用力下按,所谓“力透纸背者为顿”。字的收笔处或转折处常用顿笔,其顿的力度大于“蹲笔”与“驻笔”。在书写过程中提与顿时常交错使用,有时提在前、顿在后,有时是先顿后提,所以要注意协调性,提按顿笔在行草中交互使用更是密切,正是由于提与顿的交互使用才形成了点画线条的轻重粗细变化。

而在楷书中,提顿表现是很明显的,如横与竖就是两头都用提顿法。顿笔用的好,可使点画坚实有力,笔力充盈,但不要顿的太重,形成墨团。

蹲笔,运笔方法象顿笔,但按下力度可轻些。在点画的轻重粗细之间有一个过渡性的动作,即是用蹲笔法,所以唐·张怀灌在用笔中说蹲笔是:“缓毫蹲节,轻重有准是也。”

蹲笔和顿笔常用于笔画的转换过渡处。因此,起着调节换笔的作用。

驻笔,用笔力小于“顿”与“蹲”。是用于上一个运笔动作结束,下一个运笔动作开始,为时很短的转换间隙,即“稍停”,力到纸面即可。这样驻笔一下,是为了准备下个笔势的开展。如横划的起笔、收笔之前都要顿,在顿之前先要稍停驻一下笔,然后再铺毫按顿。其它如转折处顿笔前,捺笔顿笔出捺前都要驻笔,以蓄势为顿笔作先导。

清·蒋和曾说:“驻,不可顿,不可蹲,而行笔又疾不得,住不得,迟涩审顾则为驻”。

衄笔,即是运笔时既下行又往上,在写钩和点时,原来顿笔后挫锋下行的笔,突然地又逆转而上,即为衄笔。由于衄笔取逆势,增加了笔锋与纸面的摩擦力,充实加强了笔力,使点画线条更加苍劲。

如颜真卿的楷书多“鹅头钩”,就是把钩衄回到一个鹅头形的势态后,再出钩。

挫笔,就是运笔时突然停住,以改变方向的笔势,大都是在转角处,先顿笔,然后把笔略提起,使笔锋转动,从而变换方向。可见挫笔就是顿笔后又有一个微小位置移动,使笔法表现的更加完美,以弥补顿按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如写钩或转折处,顿按完笔后还不足完成笔姿,这时把笔锋微微提起挫动一下,既可作调整,又可作转换笔势以利于行笔。注意挫锋要有分寸,过分则做作,太微小又不便表现笔姿和转换运笔。

抢笔,是指提笔入纸时,空中先落笔起势,或提笔离纸时在空中的回力动作。抢笔与折笔有相似之处,但折笔速度慢,而抢笔是快速的瞬间动作。

如写横时,一般在起笔处先竖下再折笔向上,即横画直落笔,向右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内折线,而采用抢笔时,即可临空作成这一折笔动作,而后迅速落纸,即“虚抢”。写行草时,行笔较快,运转幅度增大,就可用抢笔起笔或收笔。

转笔,有二层含义,一是与“折笔”相对而言,圆笔多用之。即写字运笔时左右圆转运行,在点画中行动时,是一线连续又略带停顿,连断之间似可分又不可分。所以,汉蔡邕在《九势》中说:“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这样运笔写出的线条点画浑而厚实。

二是指字中转角屈折之处,用圆转法写之成圆势。注意圆转的时候,运笔不要太慢,形成臃肿之病。

折笔,是对“转笔”而言,方笔多用此法。折笔时笔锋从阳面翻向阴面,即“方笔用翻”,从而显出棱角方正,以折笔这一动作来带出方势。折笔的速度要比转笔快些,这样才形成方劲刚健,痛快遒劲之势。

用笔提要

以上所说的一些用笔技法,作为初学者来讲要反复学习,深入领会才能掌握,因此要有这样的思想准备,即不能在短期将用笔技法全部熟练掌握,而是需要相应的一个阶段,有时往往方法理解了,但写时表现不出,运笔不能得心应手,这是由于缺少基本功的原因。作为初学者,提、顿、转、折这四中笔法应力求掌握,得静下心来下些苦功,因为这四个运笔技法直接关系到点画线条的成形,所以要努力过了这一关。

以上是用笔是重要的“书法元素”,而用笔的要求严格而复杂,但只要认真思考,其中还是有规律可寻的。大致要如下:

坚持中锋 画中有线

有些初学者在写第一、二笔时尚能坚持中锋,但以后笔画就容易出现偏锋,因为第三、四甚至八、九笔后,运动的提按起伏变化多了,就难以控制再中锋运行,而是将笔锋偏离一边,产生了用笔上的混乱,出现了许多败笔。这就需要用笔的基本功扎实,认真学习各种用笔技法,如提按顿挫,方笔圆笔等。

同时每写一笔时都要交代清楚,切勿拖泥带水,即通过不断地运笔来使笔锋始终居于点画线条的中间,做到“画中有线”,使笔画线条圆浑扎实,生动有力,而不是枯瘦扁平的。

分解点画 循序渐进

点画有八种基本形态,欧阳询笔阵图中这样描写:

“横”为千里阵云。

“点”如高空坠石。

“撇”如陆断犀象,

“折”如百钧弩发,

“竖”如万岁枯藤。

“捺”如崩浪雷奔。

“横折钩”如劲弩筋节。

笔法是构成一个字的基础,也是书法中的核心技术,笔法的训练是终其一生的,许多大书法家到了晚年仍旧在笔法上反复打磨,以求平和圆熟之态。

点画之间线条与结构的结合,段篇与章法的碰撞,产生了一种书法思维的美。